鴻海研究院院長 劉揚偉以開放精神為世界與產業探尋根本解方
當我談及鴻海的未來,總會強調我們正從「製造的鴻海」邁向「科技的鴻海」。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正在執行的藍圖,而鴻海研究院正是驅動這場轉型的核心引擎。它的使命非常明確:為集團儲備未來三年到七年的核心技術,確保鴻海在瞬息萬變的科技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上任以來,我做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將「技術研究」與「產品研發」明確切分。有別於過去,長期的技術研發總是被短期業務目標所綁架,如今,我們將其視為對未來的「投資」,而非隨時能被削減的「費用」。
鴻海研究院應運而生,它獨立於各事業單位之外,沒有短期營利壓力,專注於「五加減二」(三到七)年前瞻科技,就像一座橋梁,一端連結頂尖學術研究,另一端則對接集團龐大的應用場景,將實驗室裡的創新成果加速導入市場,不僅是技術的轉化,更是知識與價值的傳遞,如同我在內部會議所期許的:「研究院就是要bridge學校研究跟工業需求。」
「我們是很open,不是close的。」這句話是我們文化的基石。我們鼓勵研究員發表學術論文、申請專利,不僅是保護,更是為了「分享」,因為唯有透過分享,整個科技社群才能共同進步。
開放、分享,拓展科研格局
感謝鴻海研究院所有同仁與合作夥伴們的努力,2024年,我們對外發表120 篇論文、申請30項專利。這些都是我們開放精神的重要成果,它體現在三個層面:
- 無私分享,促進社群共榮:我們鼓勵研究員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無私分享研究成果。透過分享,我們讓外界看見鴻海的研發實力,提升臺灣在科學領域的能見度,同時也能在交流中找到自身可以更精進的方向。
- 擁抱根本,提倡科普精神:我多次強調「科普」與「第一性原理」的重要性。如果一項高深的科技無法用淺顯的生活語言解釋,代表我們尚未真正融會貫通。我期許資深研究員能透過科普寫作,讓自己與同仁回歸事物的本質,將高深的學問與生活連結,培養出真正的「科學家」,而非「科學匠」。
- 擴大格局,解決世界級問題:我們的目標不是解決鴻海的問題,而是臺灣的問題、世界的問題。我勉勵同仁,要將眼光放遠,思考如何運用鴻海平台,與世界領導廠商對接,辨識出全球產業關心的重大課題,將其轉化為具挑戰性的研究方向。
鴻海研究院成立四年多來,累計已和46所學術機構合作,挑戰全球最艱難的技術關卡。我們已形成正向循環,將世界級的挑戰性問題,與大學的基礎研究能量對接;研究院的成果則透過集團各事業單位的CTO體系,找到商業應用的出口。這種「大學的研究能量用來解決研究院的問題,研究院的技術用在事業單位的business」模式,已然成形。
過去這段時間,外界對鴻海研究院的成果刮目相看,我們的論文在AI、半導體、通訊、量子、資安等領域獲得大量引用。這份成就感,來自於每位同仁的勤奮與努力。
展望未來,鴻海研究院將繼續秉持分享、合作、共榮的核心價值,不以短期賺錢為目標,而是專注於對社會、對產業的長期貢獻。我深信,當我們為社會創造的價值愈發明顯時,所有的肯定與回報都將水到渠成。
鴻海研究院的道路,是一條投資未來的道路,也是一條通往「科技的鴻海」的必經之路。我們正滿懷信心,堅定地走在這條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