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鴻海研究院執行長 李維斌3+3策略,為未來提前布局

鴻海研究院的定位,和一般企業的研發部門明顯不同。我們專心做研究,核心任務是進行科學探索與前沿技術研究,而不是面對產品開發。我們的研究是對焦集團的發展目標,把視野著重在未來三到七年。

我們專注在底層的科學與技術問題,把研究結果由BD對焦商用,並由鴻海科技集團內的技術團隊轉化為可應用的技術,工程團隊再把這些技術應用到產品的開發和製造。

這種分工,讓鴻海研究院的科學家可以心無旁鶩地進行高階研究,不必受到產品開發時程壓力束縛。這樣的模式,在臺灣企業界極為少見,就算放眼全球,也屬獨特,因為它需要極大的決心與長期的投資。所幸,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的遠見,在2020年成立鴻海研究院,為科學家提供學術機構以外的另一個研究舞台,也能帶動集團產業創新方向。

以技術為基,為未來定錨

鴻海科技集團早在2019年11月,就對外宣示布局三大未來產業及三大核心技術。其中,三大未來產業分別是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核心技術則是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

值得一提的是,鴻海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並非直接對應集團內某個具體產品,而是做為集團「3+3」產業策略的底層技術基石。

在集團內,儘管各事業群產品不同,但它們的底層技術卻有共通點。例如,電動車、機器人都需要通訊技術支援,隨著衛星通訊發展,通訊將變得更為立體化,提高覆蓋率,降低延遲,而相關設備與產品,正是鴻海科技集團的強項;在人工智慧方面,在大型語言模型與多模態基礎模型的良好基礎上,生成式AI 的能力突飛猛進,可應用於電動車的自動駕駛技術,也使得人型機器人的感知、思想、動作,愈來愈能與真人對齊,邁向AGI的境地;另外,電動車充電樁需要耐高溫、高壓、高頻的特殊半導體,鴻海研究院投入化合物半導體研究,就是在為未來高階產品的效能提升做好準備。

這些前瞻性的研究,為集團的「3+3」策略發展提供強大技術後援。我們的角色就像是堆積木時的「基本磚」,而集團內的各事業群,就利用積木打造他們心目中的產品。

我們能夠不斷深化前沿研究、深化影響力,扮演好「基本磚」的角色,得力於劉揚偉董事長的直接指導。他不僅親自擔任鴻海研究院院長,消除中間層級的溝通落差,也常和我們定期開會,透過共同討論確立研究方向,確保團隊研究的成果能緊密扣合集團的長期發展藍圖。

這也代表,鴻海科技集團讓研究員在對集團有貢獻的方向上,有足夠的信任與自由盡情探索未知領域,不少遠超目前產品所需的研究成果,正是在為日後的技術瓶頸做準備,確保集團能在未來競爭中保持領先。

以科學為本,勇敢探索未知

鴻海研究院也設有諮詢委員會,邀請的全球頂尖專家,均是各領域一時之選。這些諮詢委員親身指導,提供我們卓越的洞見與外部觀點,確保研究在國際舞台上具備突破性與前瞻性。

正因如此優渥的研究條件與逐年累積的學術聲譽,使鴻海研究院不斷磁吸全球優秀人才加入,並與臺灣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UIUC、芝加哥大學、UCLA等國際一流學術機構深度合作,促進科技創新和知識轉移。

鴻海研究院的使命,是在今天播下科技創新的種子,為未來的突破奠定基石。我們以科學為本,勇於探索未知,並將成果化為集團跨產業發展的核心動能。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我們將持續匯聚頂尖人才與資源,推動臺灣站上世界舞台的前沿。

鴻海研究院執行長
李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