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 張慶瑞量超融合 引領未來算力發展
量子運算和古典運算各有所長,在未來算力發展中,融合量子電腦與超級電腦特性的「量超融合」,可實現兩種算力互補,提升複雜問題的解答效率,是必須關注的趨勢。
過去幾年,量子研究所不僅在國際頂尖會議、期刊發表大量論文,研究水準名列世界前茅,也積極開展多元化國際合作,在短時間內提升鴻海研究院在量子研究領域的品牌形象;與此同時,離子阱實驗室則已打造低雜訊、低振動的環境, 並成功捕獲離子陣列,期待在未來一年內,所需設備到位後,於2025年年底、2026 年年初,實現10量子位元(qubit)的控制能力,進而在2027年推出5位元至 10位元的開源、可編程離子阱量子電腦。
開發量子電腦時,除了要注意量子位元,更重要的是能否有效操控,並確保足夠的保真度以進行計算,也因此必須仰賴離子阱實驗室持續投入更多努力,並繪製更清晰的發展藍圖。
量子運算技術何時成熟落地,眾說紛紜。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2025年1月表示,此技術最快要二十年才能進入成熟階段,但在6月的GTC大會他卻直言,量子運算正迎來關鍵轉捩點,未來幾年能解決一些有趣的全球問題。
我認為,對普羅大眾而言,量子科技可能需要二十年或更久才能普及,但對特定領域使用者而言,三到五年就能看到重大突破。目前已有團隊宣稱,技術能達到 50個邏輯量子位元,若達到100個,運算能力將超越現有古典電腦。
面對量子科技即將迎來的機會,我建議量子所未來發展可更注重和鴻海科技集團內部商業、製造部門的互動,將研究成果導向實際應用;而離子阱實驗室則應該根據量子科技最新進展動態調整目標,並制訂清晰發展路徑圖,先強化自身能力,再加速追趕國際水準。而我也期許,量子所、離子阱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能為鴻海科技集團在量超融合時代取得先機。
臺灣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
張慶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