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鴻海研究院打造「產學研用」無縫接軌新典範
香港城市大學與鴻海研究院的合作始於2021年,雙方不僅推動學術研究落地,也提供研究真實驗證場域,更加速人才培養與資源對接。
香港城市大學計算學院院長暨電腦科學系講座教授汪建平指出,鴻海研究院不只是短期、專案贊助,而是建立長期的研究夥伴關係,打造共同研究平台,研究議題由雙方共同商定,將產業需求直接融入學術問題,確保研究方向與市場脈動契合。
此外,雙方也設立聯合監督委員會定期評估關鍵績效指標,在尊重學術自由的同時,也確保研究成果具備應用價值;同時,透過工程師間的交流,培養能理解市場與工程需求的跨領域人才,加速商業化進程。
聯合研發強化綜效
隨著合作深化,香港城市大學和鴻海研究院也在2024年6月成立聯合研發中心,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並達成多項關鍵成果。
首先,在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方面,該中心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微型貨車已在富士康龍華廠區完成測試,車輛與路側設備通訊也相當穩定。
其次,在AI方面,聯合研發中心在IEEE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CVPR)、國際電腦視覺研討會(ICCV)、美國人工智慧促進協會年會(AAAI)、神經資訊處理系統大會(NeurIPS)等國際頂級會議中,發表多篇論文,並在國際競賽中屢獲佳績。例如,ModeSeq演算法在2024年CVPR Waymo Motion Prediction Challenge 獲全球第二。香港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王詩淇解釋,在自動駕駛技術中,任何數據延遲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安全後果,因此雙方團隊在把延遲處理數據壓到最低的同時,也確保數據品質。
另一個例子,則是BehaviorGPT,它在2024年Waymo開放數據集挑戰中掄 元,QCNet則連續兩年稱霸Argoverse多智能體運動預測挑戰。
而在資安領域,該中心在四大資安頂級會議中成功發表論文。其中,發表在 USENIX Security 2024的研究,找出針對自動駕駛軌跡預測系統的攻擊方法; 另外,團隊開發的RedRFT與RedTopic框架,有效提升大語言模型的安全性,並已整合到鴻海研發的FoxBrain大語言模型中。
在半導體與材料方面,該中心運用大語言模型與機器學習,成功設計合成新型高穩定性材料(CHDA)Bil5,有效提升離子遷移活化能,並在X射線探測器中實現高靈敏度響應。
至於量子運算,目前則主要透過人才交流、聯合模擬研究,逐步累積階段性成果,展現從理論探索走向實驗驗證轉型的明確路徑。
樹立產學共創典範
與鴻海研究院AI所合作密切的王詩淇觀察,雙方的合作模式高度互補,溝通高效且彈性,鴻海研究院藉助其企業背景,為學術團隊提供宏觀方向、微觀演算法的寶貴建議,並深入理解業界需求、第一線應用場景,而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團隊則專注在演算法的優化,「就像是魚和水之間的關係。」
展望未來,汪建平期許,雙方合作成立的聯合研發中心能超越傳統專案合作模式,建立產、學、研、用無縫銜接的創新生態系統,成為尖端技術的發源地和加速器,進而每年在核心領域產出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原型或專利,實現成功的技術轉移與產品導入,同時雙方也能藉此建立聯合人才培養機制,把該中心打造成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產業的複合型人才灘頭堡。
香港城市大學與鴻海研究院的合作,不僅證明學術創新能與產業實務緊密結合,更為整個科技業樹立產學共創的嶄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