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鴻海研究院×鴻揚半導體創新碳化矽高溫電路 實現攝氏三百度穩定運作
碳化矽(SiC)、氮化鎵(GaN)等化合物半導體,因具高效率、高耐壓、 耐高溫特性,是電動車、5G通訊、快充等高功率與節能應用的關鍵核心。為了結合學術界在氮化鎵化合物半導體的深厚研究實力、產業界在應用與製造上的資源,鴻海研究院與陽明交大電子研究所副教授吳添立團隊從2022年年中開啟合作。
吳添立表示,當時鴻海研究院半導體研究所(簡稱半導體所)展開碳化矽功率元件開發,希望導入更多晶片層級設計與可靠度面向的深層技術分析能力,而他的團隊則已具備碳化矽功率元件設計和可靠度測試的完整能力,能在晶片層級提供深入設計、可靠度分析,雙方研究方向高度契合。
打造碳化矽垂直整合研發鏈
合作初期,雙方主要聚焦在材料和製程可靠度的探討,而後逐步擴展到系統應用驗證,並形成從晶片設計、可靠度測試到系統層級的垂直整合合作模式, 甚至鴻海科技集團內的鴻揚半導體,也對雙方的研究合作發揮關鍵支援角色。
「整體合作架構可說是三方緊密串接,」吳添立指出,陽明交大團隊與半導體所共同負責晶片元件設計、電路布局,再由鴻揚半導體負責實際製造與製程執行,最後由陽明交大團隊進行電性分析與可靠度測試。
每一輪實驗後,陽明交大團隊會和半導體所共同討論測試結果,釐清問題根本原因,並一同著手規劃下一步的設計與製程優化方向,也把具體建議回饋給鴻揚半導體,促進後續製程與產品改良;此外,半導體所在合作過程中也不時提供系統端、產業應用面的觀點,讓陽明交大團隊在設計與測試階段更能貼近實際應用需求、市場發展趨勢。
三方基於碳化矽製程,成功開發出可應用在極端環境的單晶片整合電路技術。這項領先業界的重大成果,已正式公開並獲得產業界的高度關注。
吳添立解釋,這項技術的核心優勢是能突破傳統矽元件局限,在攝氏三百度環境下穩定運作,且碳化矽具有寬能隙、高導熱率,可有效抑制漏電流、提升可靠度,是高溫、高功率環境中最具潛力的材料。
三方協力還有更多創新設計。譬如,在電路架構上,把4H-SiC MOSFET與絕緣閘極電阻負載(IGRL)單晶片整合,能在輸入電壓變化時自動補償增益,實現高線性、寬輸出擺幅,同時維持簡化結構、高頻穩定性,在攝氏三百度時仍具 MHz 等級頻寬,也和現有碳化矽功率元件製程相容,具備實際量產的潛力,對未來車用電子、航太控制、高溫感測等應用而言,是一大關鍵技術突破。
雙軌策略引領未來布局
「一個成功的高階產學合作,最重要的是『共同目標的對準與角色互補』,」吳添立認為,技術創新固然重要,但若無法回應實際應用需求,創新就難以落地,而此次三方合作不僅是技術成果的誕生,更是學術深度、產業實務間的正向循環,「這才是真正推動產業前進的關鍵所在。」
展望未來,吳添立表示,非常認同鴻海研究院提出的「AI for Semiconductor」、「Semiconductor for AI」雙軌並進策略。他解釋,這兩個方向相輔相成,前者強調運用AI加速半導體研發,如:製程優化、可靠度預測;後者則是打造更高效能、更節能的半導體元件,支撐AI時代龐大的運算需求。
陽明交大團隊也將持續與鴻海研究院合作投入進一步研究,「雙軌策略不只提升研發效率,也能形塑AI與半導體技術共生的新生態系,」吳添立認為,這必定是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