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鴻海研究院啟動高韌性低軌衛星通訊網
陽明交大產學創新研究學院自2021年起,與鴻海研究院新世代通訊所展開合作。針對此項合作,陽明交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暨系主任方凱田指出,當時校方在政府支持下成立產學創新研究院,希望培養半導體產業人才並推動產學共創,於是積極尋找業界合作夥伴,最終與鴻海研究院新世代通訊所一拍即合。
看見不一樣的產學交流模式
方凱田觀察,學術界與業界在研究思維上存在差異,學術界傾向前瞻性研究,業界則更重視能迅速落地的技術,然而,鴻海研究院在集團內的定位介於學術界與傳統業界之間,不僅注重商品開發,更投入資源探索前瞻技術,思考如何把技術應用在未來各事業體上,因而雙方思維相近,溝通也極為順暢。
甚至,對方凱田的團隊而言,與鴻海研究院的合作,還帶來研究思維的升級。他解釋,過去學術研究多專注在特定技術突破,例如:通訊硬體或軟體創新,較少關注技術整合後的實際應用效益,因此他希望,陽明交大不只要追求技術上的領先,更要將技術落地視為重要的研究目標。
開啟未來通訊新局
目前雙方的合作,主要聚焦在「低軌衛星通訊前瞻多波束技術」。方凱田解釋, 低軌衛星飛行高度約500公里,相較於高軌衛星更能提供高速數據傳輸,不只可有效補充地面基地台覆蓋率,更能實現全球無縫覆蓋,為無人車、智慧城市等應用提供高速通訊的基礎設施,同時也能在地面通訊設備因緊急狀況受損時,提供備援通訊能力。
方凱田表示,這項技術對未來通訊發展極具意義,而迄今成果相當顯著,不僅減少至少20%的衛星數量,也降低50%以上的通訊酬載硬體複雜度。目前多數低軌衛星提供的通訊速度仍不夠快,而且多以廣域波束傳輸,為了提升傳輸速率,未來趨勢將轉向發射窄波、高速的多波束,但挑戰是如何讓單一衛星發射多達十個、甚至上百個波束,並能為不同區域的使用者提供精準服務。
對此,陽明交大、鴻海研究院新世代通訊所團隊透過創新軟硬體設計,一方面降低前端硬體的複雜度,另方面則開發出能讓單一天線陣列發射多個波束的技術,不只提升傳輸效率,更因為減少所需衛星總數,緩解日益嚴重的太空垃圾、衛星間的訊號干擾問題。
實測數據支撐學術研究
這項合作除了實現技術上的突破,也為未來衛星通訊提供更永續、高效的解決方案。方凱田有感而發表示,一般學術研究單位很難取得第一手衛星實測資料,通常只能依賴模擬,但鴻海研究院曾經成功發射衛星,也擁有地面接收站,能提供實際量測數據,為學術研究提供寶貴的驗證平台。
展望未來,方凱田期許,陽明交大能和鴻海研究院新世代通訊研究所持續深化合作,在衛星互聯、能耗與自行修復能力取得進展。
在衛星互聯方面,目前多限於單一廠商系統,未來將研究如何讓不同廠商的衛星有效互聯,形成更開放、範圍廣泛的網路;而在衛星能耗與自行修復能力層面,衛星發射後難以回收,因而降低能耗、提升韌性至為重要,雙方將研究如何降低衛星通訊酬載能耗,並賦予衛星自我調整、修復的能力,提升衛星網路的穩定性。
「鴻海研究院給予學術團隊高度自由,讓雙方能共同探討長期且前瞻的研究議題,」方凱田認為,這種合作不只能讓學術成果有效落地,更可共同打造具備高韌性的未來通訊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