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中

三大洲名校×鴻海研究院開拓新世代量子作戰地圖

「臺灣在半導體、通訊領域雖有優勢,但在量子計算方面起步較晚,必須向外尋求合作夥伴,才能彌補臺灣在這方面的不足,」鴻海研究院量子計算研究所所長謝明修說明他向外發展夥伴生態圈的初心。

建立國際合作網絡

曾於澳洲雪梨科技大學量子軟體及資訊中心擔任副教授的謝明修,在量子錯誤更正碼、量子通信理論、量子訊息理論、量子機器學習領域深具國際能見度,2020年鴻海研究院成立後,返臺擔任量子計算研究所首任所長,並運用他二十多年來累積的人脈、學術網絡,持續發揮影響力。

在他最熟悉的澳洲,量子所一方面和蒙納許大學、昆士蘭大學、雪梨大學等頂尖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另外則透過經費支持非營利組織澳洲量子軟體網路(Australian Quantum Software Network),並以計畫方式提供資金,供澳洲研究人員、博士後研究員、博士生申請,和所內研究員一同在量子相關研究上協作。

而在澳洲以外,量子所的合作網路更遍布三大洲大學,包括: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日本的東京大學、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以及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馬里蘭大學、哈佛大學,幾乎所有在量子領域居拔尖地位的世界名校,都和量子所有合作。

同時,量子所也積極參與國際頂級研討會。例如,謝明修就擔任過兩大頂尖量子計算研討會—量子資訊處理會議(QIP 、量子計算、通訊與密碼學理論研討會(TQC) 指導委員會委員; 另外,他和所內研究員也積極參與亞洲量子資訊科學會議(AQIS),提升鴻海研究院在區域與全球的影響力。

系統性深化合作量能

謝明修指出,過去量子所的國際合作主要仰賴他個人累積的學術網路,但從 2024 年起,量子所開始將合作「系統化」,不只編列專門的國際合作經費,也與合作對象簽訂正式合約,確保研究主題明確且固定,合約中並明訂智慧財產權、專利等規範,比過去單純的學術交流更加嚴謹。

此外,他補充指出,透過這樣的合作,讓量子所內的研究員得以理解頂尖研究者的思考方式,並轉換成在自身研究上精益求精的能量。

除了海外合作,量子所對臺灣本地的合作也相當積極,不僅參與臺灣「量子國家隊」計畫,也和中研院、臺大、清大、陽明交大等學術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更定期舉辦線上研討會,邀請海外頂尖研究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最新知識帶回臺灣,讓整個臺灣的量子研究社群都互利共榮。

量子計算大幅提升算力,是未來科技發展的核心技術。
量子計算大幅提升算力,是未來科技發展的核心技術。

做「3+3」策略的重要後盾

對鴻海科技集團的「3+3」策略而言,量子所在本土與國際建立的合作網路,同樣也深具意義。

謝明修解釋,鴻海的「3+3」策略包含三大新興產業(電動車、機器人、智慧醫療)和三大核心技術(AI、半導體、通訊),量子計算是提升算力的關鍵,也是支撐這一切的下一世代核心技術。

因此,透過國際與本土合作,量子所除了能彌補臺灣在量子計算上的不足、加速本土人才成長,更重要的是可將夥伴與量子所合作研究所產生的技術和能力,轉化為鴻海可運用的資源,成為集團「3+3」策略的重要後盾。

謝明修期盼,未來量子所能持續將海外優秀的量子計算研究者、學生引進臺灣,並把臺灣優秀的學者、研究成果推向國際舞台。

鴻海研究院量子計算研究所透過全球與在地合作,不僅為集團「3+3」策略注入新動能,也為臺灣量子研究開啟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