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研究所從材料到光學技術突圍 聚焦AI應用核心支柱
面對AI時代高速運算與資料爆炸所帶來的挑戰,鴻海研究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郭浩中表示,化合物半導體、矽光子、奈米光學三大技術,將為AI資料中心提供關鍵的節能技術支援,是AI時代不可或缺的前瞻布局,而無論是突破性的氧化鎵半導體研發、矽光子晶片的高速傳輸應用,或是深度感測與空間運算的創新成果,均展現出臺灣在先進半導體與智慧感測領域的實力。
躍進第四代化合物半導體
相較於傳統矽材料,碳化矽、氮化鎵等化合物半導體具備「寬能隙」特性,能承受更高電壓與溫度,適用於高功率電子元件。其能隙約為矽的3倍,電子較不易亂竄,可大幅減少漏電、提升安全性與能源效率。
而漏電降低也代表能量損耗下降,得以承受更高電壓與電流輸出並減少熱能產生,整體能耗損失可降低逾75%,散熱效能更是矽的3倍。
化合物半導體最初應用於電動車領域,特斯拉在2017年即率先導入。隨著AI、綠能、機器人、無人機等產業崛起,強調續航與節能的應用場景日增,化合物半導體也成為關鍵材料;尤其,在AI伺服器中的LLC電路導入化合物半導體,轉換效率可達97%~98%。
2024年8月,鴻海研究院半導體研究所與陽明交通大學團隊合作,首度在氧化鎵上實現P型離子布植與快速熱退火,並成功磊晶N型、N+型區域,形成高品質同質結構,製作高性能的氧化鎵PN二極體,在第四代化合物半導體氧化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今日材料進展》 (Materials Today Advances )。
氧化鎵具有4.8eV超寬能隙與8MV/cm的擊穿場強,性能比矽、碳化矽、氮化鎵更優越,被視為高壓、高溫、高頻率應用的關鍵材料。目前全球以日本、美國、中國大陸為氧化鎵技術領先國家,臺灣則透過此次合作強力追趕,為臺灣在全球先進半導體產業中強化競爭力。
矽光子技術突破傳輸瓶頸
同樣是為了解決AI和資料中心快速發展之下,高速資料傳輸和高頻寬需求面臨的瓶頸,鴻海研究院也投入矽光子晶片的研發。
傳統光學系統不僅體積龐大,而且由許多獨立元件組成,矽光子技術則可把這些光學功能整合到微小的矽基晶片上,實現高度積體化。
進入AI時代,對算力、資料吞吐量的需求呈爆炸式成長,對頻寬、資料傳輸速率的要求也變高,使傳統電訊號傳輸面臨挑戰,必須轉向光訊號傳輸。
然而,晶片已大幅微縮,難以在旁放置龐大的光學系統進行處理,光學元件積體化需求應運而生。
透過關鍵元件設計,鴻海研究院團隊實現了光學元件積體化,包括:高速調變器,成為提升單通道速度的關鍵元件;高速光電探測器(PD)整合在晶片上,解決光訊號接收後必須轉回電訊號的問題;以及超穎介面技術,把光束偏折器中的超穎透鏡,整合到矽光子晶片中。
矽光子晶片在平行運算時,可提升單通道速度、遠距離傳輸能力,把電訊號轉為光訊號,透過光纖進行長距離、低損耗的傳輸,解決過往「電訊號走不遠」的問題,更可將複雜的光學元件整合在單一元件上,透過增加波長實現多通道傳輸,進一步提升總頻寬。
然而,矽光子晶片在追求極致微縮、高速傳輸的同時,也面臨多重挑戰,異質整合的複雜性便是其一。製造矽光子晶片時,必須把不同材料、尺度的元件整合在一起,是極大的工程挑戰;同時,把大量元件高度整合到極小空間內,會產生極大熱量,如何有效微縮、確保晶片穩定運行,也是研發必須克服的關鍵難題。
製程和量測也十分艱巨。例如,一次晶片投片的成本高達數百萬元,而且從設計到回片驗證週期長達半年至一年,加上200Gbps以上的高頻量測需要新世代的精密設備,但臺灣具備這種量測能力的單位卻不多,使得矽光子晶片就算能設計,也可能面臨無法驗證的窘境。
不過,「團隊設計、投片速度相當快,短短半年內就讓晶片回片,」郭浩中表示,儘管挑戰重重,鴻海研究院的矽光子晶片研發仍取得顯著進展,而且也在臺灣建立少數能進行200Gbps量測的實驗室,使團隊研究成果甚至在某些層面已經超越國際。
- 平行運算
-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曾提出,算力提升的方法不再只局限在晶片微縮,更在於整體系統的平行協同運算,代表即使不依賴單一晶片的極限提升,也能透過多個晶片與板卡的協同分工,實現算力的跳躍式成長。
精準光控,展現微型化潛力
除了氧化鎵材料、矽光子技術的重大突破,鴻海研究院半導體所與陽明交大合作團隊在2024年也開發出「新穎深度感測與臉部識別系統」。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奈米快訊》(Nano Letters)封面焦點議題,更獲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選為2024年2月的焦點研究,並進行專訪;此外,該研究也在2024年I-Zone全國創新智慧顯示專區榮獲「工研創新獎」。
這項技術的核心是「深度感測」,也就是判斷物體與攝影鏡頭之間的距離,其運作原理是透過偵測光點變化,重建空間中物體的形狀與距離。最為人所知的應用,是蘋果iPhone手機的「Face ID」臉部辨識技術 藉由上萬個紅外線光點,建立使用者臉部的3D輪廓。
而鴻海研究院與陽明交大的研究則進一步突破,透過「超穎介面」技術,在超薄膜表面設計、調控奈米結構,藉以精準控制光線方向與聚焦。這類功能以往必須依賴體積龐大的鏡片才能實現,如今卻可整合至微小晶片中,大幅縮小光學模組體積,具備高度客製與整合潛力。
同時,這項新技術不僅使用更多光點、視野更廣,讓感測空間資訊更完整,還大幅縮小元件體積,從iPhone中約1公分大小的光學模組,縮小到僅約三根頭髮寬度的微型晶片,展現極高的微型化潛力。
除此之外,該技術採用的「光子晶體面射型雷射」與單目立體視覺架構,使其得以簡化未來電子裝置的製程,實現「單石整合」。以手機鏡頭為例,以往必須分別製作多片鏡片與感測晶片,再封裝組裝,如今則可藉由此項技術,將光學元件直接製作在晶片上,大幅提升效率與可靠度。
推進空間運算的新引擎
「新穎深度感測與臉部識別系統」也被視為推進「空間運算」技術的重要突破。以Apple Vision Pro為例,其強調的「空間運算」,便是仰賴即時、準確獲取周遭環境的深度資訊。
而鴻海研究院與陽明交大團隊開發的這項技術,也為未來如AR/VR設備、無人機、智慧車載系統等深度感測應用打下扎實基礎。
例如,Apple Vision Pro內置多達6個感測器,但這項技術輕薄短小的特性,可讓AR/VR設備體積進一步縮小,減少穿戴負擔,也可有效提升裝置的電池續航力。
至於無人機,若有50台至100台在空中協同作業的精確點對點溝通需求,此技術便可提供更高效的通訊方式,原因是無人機對可搭載的元件體積、續航力均有嚴格限制,而這項技術的特性便恰好得以提升無人機的續航力和載重能力。
這項從硬體元件本質進行改善的技術,被視為次世代的功能性光源,可從最底層優化元件性能,大幅降低後端軟體處理所需要的負載,進而實現更高的辨識效果和光通訊性能。
- 單石整合
- Monolithic Integration,過去的奈米光學感測多採「分離式」方案,也就是把雷射光源和奈米結構製作在不同晶圓上,再透過封裝貼合,而此項新技術把功能性奈米結構直接製作在雷射晶片上,使雷射出光時就能直接發射設計好的特性光束、光型。